2010-04-21 08:58:22 来源:水泥人网

南京海螺水泥:沧桑巨变展新颜

水泥人网】    “吹响复苏的号角”,这是2002年2月14日《南京日报》在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刊登的一篇报道。斗转星移,从企业的复苏、创业、发展,南京海螺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而今的南京海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绿荫环抱、生产有序的繁荣景象。

现厂区概貌

南京海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50工厂,即南京江北水泥厂,年生产能力10万吨。由于债台高筑,经济困难,1997年12月被迫停产,1998年7月正式破产。后经南京军区首长和安徽省领导牵线搭桥,由安徽海螺集团收购,于1998年10月成立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导入海螺模式,企业获得新生。

公司成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进行全面的改制,压缩机构,合岗并职,转岗分流,使原有职工减少三分之一,即由400人减少到150人,并全面导入海螺管理模式,一点一点地输入企业文化,使职工思想观念逐步发生变化。起初,部分职工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模糊、被动地接受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从企业取得的成效中,职工感到了新机制的活力,主动适应改革,支持改革,观念一转活力来,企业由此迈出新步伐。

开展技术改造,壮大竞争实力。

依靠集团实力,南京海螺成立后迅速地开展了技术改造:

1998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公司进行复产和一期技术改造,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产能由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

2002年至2003年,公司进行二期技术改造,投入资金1600万元,建设一台Φ3×9M水泥磨,新增产能30万吨,年产能达到60万吨。

2003年至2004年,公司进行三期技术改造,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设2条Φ3.8×13M水泥磨生产线,新增产能120万吨。

经过几次技术改造,南京海螺形成了年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大提高。

依托海螺品牌,拓展销售市场。

公司充分利于海螺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经过多年的市场建设,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南京地区一些重点工程,如:长江三桥、宁启铁路、宁淮、宁蚌高速铁路、过江隧道、沪宁高速等,以及江北众多房地产工程项目。

销售促进生产发展,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销售水泥1247.3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36亿元,利润1.7亿元,上缴地方税收1.6亿元, 2003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南京市浦口区纳税大户,2003年被评为在宁外地企业先进单位。
强化基础管理,提高运行质量。

从一个破产走过来的企业,基础管理一切从头抓起,公司在导入集团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探索管理方面的新路子,03年3月份,公司成立了4个专业管理小组,即基础管理小组、经济运行管理小组、设备物资管理小组、工艺质量管理小组,充分发挥检查、考核、研讨的作用,坚持这一管理方法,有效地杜绝了关键环节上的管理漏洞,不断向精细化管理迈进,使企业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拓,开创了企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注重员工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南京海螺前身是一家军工企业,转业军人多、家属多、技术人才少,同时在公司改制过程中,技术人才分流多,致使岗位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解决人才的出路,就在于加强员工的培训。为此,公司建立了员工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因地制宜,去繁就简,采取集中与分散、自学与办班、走出去与请进来、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培训紧跟发展,发展促进了培训,培训为公司创造了人才,也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进行环境整治,厂区旧貌换新颜。

在员工心中,如今仍清楚的记得公司成立时厂区的景色,由于原工厂停产两年,厂房陈旧,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公司成立后,全体动员,持续进行环境治理,通过技术改造,小改小革,采取多项环保措施,有效地控制跑、冒、滴、漏现象。为了环境的整洁,先后拆除废旧建筑物,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整治卫生死角,员工们在“为构筑人类美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