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2 08:54:15 来源:水泥人网

邢台水泥行业不甘做“丑小鸭”

    水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市的水泥企业分散,产能落后,缺少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水泥企业如果不从困境中突围,就意味着走向死亡。为此,我市一些水泥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为一些小水泥企业走出了一条可鉴之路。扶优汰劣 “小水泥”告别昔日辉煌。

我市水泥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小水泥”说起。因为,是有了水泥生产工艺的全面革新,才有了“大水泥”的横空出世。旋窑工艺的诞生之日,就决定了立窑工艺的必然淘汰。

我市的“小水泥”产业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毋庸讳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市有着丰富的石灰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各地争相办起水泥厂,水泥产业一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其中也有兴办水泥厂不成功的例子,甚至还有尚未投入生产就胎死腹中的个例,但是总体而言“小水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群众就业,发展了地方经济,甚至完成了转向大水泥所必须的原始积累。

据了解,过去我市零零星星的小水泥厂就有100多家,这些小水泥厂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大,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我市水泥产业发展的瓶颈。

曾经的辉煌过去后,改革与创新的阵痛就来临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摆在了所有水泥企业的面前。早在2007年,作为“十一五”期间淘汰“小水泥”落后产能的开局之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用两年时间将水泥机立窑全部取缔。一场以大代小、扶优淘劣的变革由此展开。

面对强制淘汰和市场竞争双层压力,一些工艺落后、产能低的小水泥面临取缔和调整;一些新改造和引进的先进生产工艺项目面临起步和发展。

在沙河市一家已经停产的水泥厂,记者看到已经被炸掉的立窑还有一些残留的痕迹,厂门口那把生绣的铁锁似乎在诉说着它的沧桑。老板向记者讲述到:“我的水泥厂当时也算得上红火,就是因为一直采用旧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最后走向了倒闭。”他分析,“小水泥”工艺的落后,是难以根治的。只要哪个地方有“小水泥”厂,粉尘污染就成为当地人的切肤之痛。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立窑水泥的产品强度偏低,凝结时间偏长,标准稠度用水量偏大;用立窑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存在实际强度低和抗渗性差等缺点;立窑水泥企业在水泥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些规模较小、工艺条件不完善的立窑水泥企业,水泥均匀性差,质量波动大,是广大建筑施工单位不敢将其用于大型工程和一般工程重点部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品缺乏竞争力,没有市场,企业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然而,同样是在沙河市,却矗立着另一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现代化水泥企业——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水泥厂,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种景象,连绵的绿树青翠欲滴,娇媚的鲜花四季争艳,传统印象中水泥企业那“灰头土脸”的景象不见踪影。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抑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好,从年亏损7000万元到年实现利润近3000万元。

这,不能不令人好奇。是什么让这两家水泥厂的命运如此不同?

记者采访后却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虽然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拉动,但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推行环保节能项目,打造生态水泥品牌,……无疑是这家水泥企业强身健体的绝招。

市水泥协会有关专家分析,我市目前,仍有一些小型水泥企业在困境中挣扎。这些小型水泥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基本上都属于落后生产力。与先进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相比,在能源消耗、环保、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不仅企业自身缺乏市场竞争力,也不符合节能减排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唯一出路是技术升级彻底摆脱落后。只有采用适合中小水泥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进行彻底地脱胎换骨地升级改造,才能跟上水泥工业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变废为宝 丑小鸭要变成白天鹅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水泥企业是高污染、高能耗,可是如今一些现代化水泥企业却运用科技创新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变废为宝的加工厂。

这边,粉煤灰、硫酸渣、炉渣……工业废渣陆续运入成为生产原料;那边,水泥、熟料……优质产品源源产出。冀中能源金牛股份水泥厂积极回收利用周边工厂工业废渣,2008年以来已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量超200万吨。

“环保是生存的基础,节能是效益的基础。”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水泥厂党委书记赵利宁表示,“企业盈利水平的大幅提高,主要是在降耗上做文章。”该厂的节能减排在工艺技术的革新改造上做足了文章:从实际出发,以小改小革和关键部位的更新改造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生产潜能,成功由“能耗”大户变身节能尖兵。针对周边电厂、化工厂、玻璃厂多,工业废渣来源稳定的特点,该厂将资源综合利用列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利用周边企业粉煤灰、硫酸渣、石英砂岩尾矿等固体废物做原料,既变废为宝,年综合利用的效益也达到3800万元。

水泥厂历来是用电大户。2009年11月,水泥厂投资5000多万元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改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利用水泥厂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资源,所发电力全部自用,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每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5万吨,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节能重点工程。现在,该厂正在研究用城市垃圾做燃料生产水泥。“未来,水泥厂要成为变废为宝的加工厂。”赵利宁说。

在内丘中达集团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工地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数十台作业机械不停地运转着,一派火热的气氛。这就是中达集团投资4.4亿元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

该企业负责人史永孟介绍:“我们这个水泥厂也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加工厂。”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座“大山”对记者说,2000年,该企业关闭了煤矿,矿区现存煤矸石63万吨,占地18000平方米,煤灰30万吨,占地12000平方米。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污染了周边的环境。该项目将这些废弃物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有效地盘活企业的现有资源。项目投产后,每年大约可消耗煤灰17万吨,硫酸渣9万吨,矸石8万吨。这成堆的矸石山、煤灰山将在7年内全部被“吃”掉。这对当地环境的改善,对于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该项目还采用了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将散热收集发电,热回收率可达74%。其发电成本仅有1毛多,一年发电9000万吨,可以满足一条生产线的用电。

有关专家分析说,这些大型水泥企业的发展,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打破了原有的生产格局,传统的立窑水泥企业必须千方百计技改,谋求错位发展,才能在大型企业夹缝中争得一席之地。不然,就算国家不关停他们,他们自己也就停了。因为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让他们没有利润可言,开一天等于亏损一天。

创新不止 水泥业方能持续发展

许多企业的决策者都深知,一个没有强大科技支撑的企业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不断创新技术才是企业永葆竞争力、企业持续发展的法宝。在与这些新型水泥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他们提到最多的字眼也就是“科技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水泥产业在能耗、污染、排放三个方面都需要不断改善进步。”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水泥厂是烧煤大户,怎么才能减少煤的消耗呢?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水泥厂攻关小组开始了科技攻关,他们成功试烧无烟煤,使煤耗由原来的吨熟料150千克降至现在的吨熟料130千克以下,节省燃煤达13%。在1号窑用硅莫砖替代了部分尖晶石砖,使熟料煤耗年降低成本15万~20万元;持续加强了对窑系统的节能改造,年节约标煤5400吨,创效数百万元。

科技就是效益。2009年6月,该厂经过近6个月的科技攻关,将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工业废渣——脱硫石膏成功应用于水泥生产中,为我国水泥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水泥配料工艺改造,磨机台时同比增加8吨。在水泥生产旺季,该厂还积极进行了水泥助磨剂应用技术研究,降低了水泥中熟料的掺加量,使水泥生产成本下降4~6元/吨。

创新无处不在。在中达集团项目效果图上看到了一条“长龙”横跨在空中。原来这是他们投资2000万元自主研发的长4.5公里的皮带运输线路。投资这么多钱修这样一条长长的皮带到底值不值呢?史永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们的原料距离厂区4.5公里,每天需要运输8000吨,如果用汽车运输的话成本为6元/吨,而用皮带运输则只需要1.2元/吨,两年后不仅可以收回投资,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大笔钱。”

科技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永不止步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水泥,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史永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利用科技创新为企业省下的资金,不会装进口袋里存起来,那就成了死钱。我们将会投入到下一步的技改中去,进行高标号水泥的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水泥工业

一面是“红榜” 一面是“黑帽”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4万亿等投资政策拉动下,水泥行业发展得红红火火。2009年产量16.5亿吨,增速由2008年的4.3%飙升到2009年的16.1%,实现利润400亿元,产量、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2009年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涉及整合水泥产能近80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1.2亿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达到7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结构调整规定的目标。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水泥行业大丰收的一年。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投资过快使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在“2010国际水泥周”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建材处处长吕桂新尖锐地指出,尽管去年形势大好,但水泥行业依然存在着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落后产能数量较大、产业集中度总体仍然偏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无序等状况依然比较严重、产品出口急剧下降等五大问题。

而中国建材联合会专职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徐永模认为,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头上压着三顶“黑帽”。一直以来,水泥工业都被认为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产业,水泥业者多年来为摘掉这顶“黑帽”做着不懈努力,但这顶“黑帽”还未摘下,“产能过剩”和“高碳排放”两顶“黑帽”又压了下来。面对重重压力,身处低碳发展浪潮中的水泥行业该如何突破困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情况可以说是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急先锋,长三角地区水泥行业曾经一度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刀阔斧而又大踏步地前进。然而,这个曾尝到过先进生产力头口水的标杆性地区,如今也率先面临着市场需求停滞甚至向下的拐点。

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介绍说,长三角地区2009年水泥累计产量2.62亿吨,同比增长6%,过剩产能达7000万吨,已经严重过剩。

目前我国水泥产业仍有落后产能5亿吨,5000余家的生产企业,排列前10位的大企业总规模占全部水泥比重只有20%左右……产能过剩、落后产能比重大、产业集中度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产能过剩”是当前水泥行业最受重视的问题之一。

去年出台的国务院38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截至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并要求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处长袁克兰表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个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并购重组不但可以使企业做大做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增强,而且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成水泥区域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节能减排依然是主题

节能减排是水泥行业永恒的主题。专家表示下一轮水泥技术改造将以“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利用废弃物”为主流趋势。

在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峰会上,上海水泥协会会长诸葛培智乐观地表示,长三角地区在过剩等压力下仍有发展希望。希望从何而来?继续整合、节能减排、产业链延伸!此外最佳的出路是发展环保产业。目前上海水泥行业已经率先开始尝试,以拆除四家水泥厂的五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关闭年产100万吨以下规模的粉磨站为前提,兴建一条年处理250万吨城市废弃物为主要目标的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

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论坛上,徐永模表示,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各项技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必然是水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中心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水泥专项工作办公室主任孔祥娟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表示肯定。

事实上,在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低碳经济方面,水泥行业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距离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高长明提出的“四零一负”(环境零污染、电能零消耗、三废零排放、天然化石燃料零消耗及废料废渣负增长)的发展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之,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结构调整仍有巨大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结构调整仍有发展前景,以存量重组为重心的组织结构调整仍有拓展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之路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