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14:15:03 来源:水泥人网

发改委宣称通胀压力“外强中干”

    中国经济正在由复苏后期向正常增长的格局转变。当前价格调控重点,应从控制价格总水平涨幅,调整到提高低收入阶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上来。

从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看,价格总水平虽然出现了一定的上涨,但总体上涨幅比较温和。在我国经济高速复苏、前期价格基数较低、天气气候条件异常不利的情况下,基本正常合理。

目前,我国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复苏最快、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而且这种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内需扩大的基础之上,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因此对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都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去年我国的价格运行基本都是下降。在价格基数较低的条件下,伴随经济的强劲回升,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是正常合理的。

当然,今年初至今,我国异常的低温天气既导致了蔬菜供应青黄不接的时间延长,又影响了蔬菜的产量,进而导致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天气转暖,以鲜菜、鲜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环比将会出现回落,从而将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幅度。

因此,当前这种价格加速上涨的态势短期可能因为特殊因素的影响会延续2~3个月,但未看出长期的可持续性,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总体上看,今年价格总水平将呈现温和的上涨态势,全年价格涨幅有望控制在3%之内。

CPI温和可控

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后期,正在转向正常的经济增长态势,国内较快的需求增长和外需的逐步恢复,将推动价格的温和回升。

一是投资增长主要限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民间投资仍然没有正常的跟进。房地产投资1~4月份虽然实现36.2%的高速增长,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环境将严重限制房地产投资的进一步增长。今年后期房地产投资面临大幅度回落的调整。这说明当前投资的高增长,其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居民消费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消费政策的刺激。这种刺激仅对一些行业产生作用,如汽车、家电、旅游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等,而不是在根本上从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居民税收等方面增加居民的购买力以刺激居民的消费,因而具有局限性,缺乏可持续性。

尽管201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会达到9.5%左右,但与我国目前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基本相当,不会超过资源承载能力,不会引发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涨。

各种价格改革和价格矛盾的梳理对价格总水平上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可控。目前不少地区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燃气和供暖价格,一些城市提高了出租车运费、景点门票价格。预计今年后期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会出台调价措施,加之已经出台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措施和有可能出台的全国天然气和电价提价措施,会对后期价格的进一步回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价格改革和地方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等调价措施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中央政府会根据价格形势的变化对调价的力度、节奏和实际进行谨慎有效的控制。

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但向下传导有限。从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还属于恢复性上涨,大部分产品价格仍然低于危机前的水平,而且目前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涨所产生的传导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从近几年国际市场价格对国内的影响规律来看,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上游生产资料行业价格影响较大,但对下游消费品价格影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性不畅,即使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上涨会带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不一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天气异常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值得持续关注。今年我国蔬菜、水果、夏粮的减产已成定局。从发展上看,今年天气环境的不确定性很大,前期的干旱、低温天气虽然目前有所缓解,但影响仍在,特别是北方的春种推迟,势必对秋粮的生产埋下隐患。北方,特别是黑龙江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粮食产地,也是特别易受气候影响的地区。如果持续低温导致北方粮食生长期的不足,将影响粮食产量,这会对今年粮食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的价格连锁反应,进而会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显著变化。

抑制涨价因素众多

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升。从目前来看,我国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交通和通信、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一般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均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这种格局将抑制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西方国家力压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很难恢复到2008年的出口规模。

因此,许多原来面对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能力将转向国内市场生产,从而加剧国内工业消费品供给的过剩,抑制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同时,一些生产资料行业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钢铁、水泥、玻璃、汽车等行业均已变成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上游行业产能的过剩不但将抑制这些行业本身产品价格的上涨,也会抑制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在不改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两极分化格局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没有大幅度上涨的市场需求基础。1997~200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在向企业和政府倾斜,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30%~40%,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在20%~30%,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到10%,国民经济运行长期处于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慢于供给增长速度的格局。

因此,这些年来大多数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处于低迷的状态,CPI涨幅最高也就在5%左右,而且主要是因为粮食、猪肉等食品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而导致的,并不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出现了问题。

在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大大慢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有些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绝对收入甚至是下降的。国民收入中按资本分配的比例迅速增长,资产越多财富越多收入增长越快。这造成居民收入增长的边际消费倾向越来越小,消费增长乏力,进一步抑制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灵活性的调整,特别是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高度关注,将随时加强对价格涨幅的控制。今年以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力度明显加大。首先是加强对信贷规模和信贷投向的控制,三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了货币的回笼力度,有效地控制了流动性;其次是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措施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避免房地产资产泡沫继续扩大;第三是采取严厉措施控制钢铁、水泥、玻璃、铁合金、多晶硅、电解铝等过剩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和整合,控制无效需求和无效供给的增长。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控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价格上涨的预期有所改善。随着近期房地产价格的高位回落以及股市的大幅度下跌,很多投资者被套,社会的财富效应大幅度下降,也改变了社会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

未来价格五大关注重点

关注价格的结构性变化。2010年价格总水平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个别商品价格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对此应该有所警惕。重点关注垄断性行业商品价格的变化,粮食、肉类、鲜蛋、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型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过度依赖外部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也要针对价格的结构性变化的特点有区分地进行调控。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用总量紧缩调控的方法效果不好、副作用大,在目前刚刚复苏之后的经济运行环境中要慎重。

关注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我国CPI的变化相对于GDP的变化相关性较弱,但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与GDP变化的相关性很强。如果今年经济出现10%以上的增长,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于增加CPI上涨的压力,特别是对经济平稳运行的负面作用都有重要的影响。

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政策的剧烈变动对经济的稳定运行是不利的,对于价格的稳定运行也是不利的,目前股票资产价格和大宗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就是市场对政策变化的强烈反应,未来还可能影响到房地产价格的巨变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波动。因此应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应尽量减少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房地产价格问题,仅仅使用经济政策调控,解决不了问题,过多地使用严厉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作用很有限,但对经济运行的伤害会很大,特别是对刚刚复苏、正在走向正常运行的宏观经济打击较大。因此应采取经济政策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结合的调控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以地方政府调控为主、中央政府调控为辅的综合措施更为有效。

当前价格调控的重点,应该从控制价格总水平涨幅,调整到提高低收入阶层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上来。要有效地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货币收入。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立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与企业绩效正常增长的机制,强化劳动保护法在维护普通劳动者利益中的作用;切实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体制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加强税收杠杆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作用,实行严厉的、有效的个人累进税制度,特别是加强对私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中高收入者税费的科学监管和征收。

努力增加粮食产量。粮价是价格总水平的基础。粮食产量稳定则粮食价格稳定,粮食价格稳定,则价格总水平会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应加强对粮食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适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及市场价格,防止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