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 10:01:28 来源:水泥人网

【独家】高长明:何谓世界水泥强国

水泥人网】一.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水泥工业与全国的形势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因当初的基础十分薄弱,100多年以前曾盛行于世的、早就该淘汰的立窑水泥竟仍占有全国水泥总量的80%左右,干法中法窑和湿法长窑水泥约分别占7%和13%。国际先进水平的预分解窑(我国称其为新型干法窑)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

    1990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1亿吨,而如今(2012年)已达22亿吨以上,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更重要的是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猛升到93%,中空窑、湿法窑均已淘汰,立窑水泥尚剩7%,全部淘汰指日可待。全国平均的水泥生产技术指标,主要是熟料热耗、水泥综合电耗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成套水泥装备的设计制造供销领域,不但可以满足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过去7~8年之内,我国已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套出口了约15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年产能近2.7亿吨,平均约占国际成套水泥装备市场(除中国外,下同)的36%。这些水泥生产线均运行良好,用户满意,为我国水泥工业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也树立了一些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水泥行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长,凸显了由水泥大国转型提升为水泥强国的发展趋势。

    那么,何谓世界水泥强国?其衡量标准是什么?我国水泥界自己先要有所考虑和准备,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明确目标,共同努力。本文旨在提出若干初步构想,抛砖引玉,谨供商榷。

    所谓世界水泥强国,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是一种世界各国都公认的称谓而已。水泥强国在国际条文上并没有任何义务和权利,一切都基于该国本身的实力与水平、行动与效果,以及世人心目中对他们的形象评价;而且始终是动态的,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今世界一般公认的水泥强国大致为德国、法国、瑞士、丹麦、美国、日本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跻身世界水泥强国之列,我们须要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国内的,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扎实做好做优;另一是国际的,要全面主动地参与国际水泥行业的主要机构或组织,及其各项活动,逐步赢得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国内层面的工作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3年内立窑水泥全面出局,完成水泥窑型结构的转型换代,新型干法窑占比趋于100%。水泥生产最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5年内要有显著提高,总体上升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对较老(2004年以前投产的)生产线的技改升级,更新换代,使其各项指标由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到现今的全国先进水平;通过对较新投产生产线的科技创新,完善优化,组合集成,更新升级, 使其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创出更新更高的水平。表1列举了18项我国现今(2012年)水泥工业生产技经主要指标及其2016年的预期目标。

表1 我国现今(2012年)水泥工业生产技经主要指标及其2016年的预期目标

    仔细研究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今水泥工业生产技经指标与世界水泥强国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其中差距较大的首先是水泥总体品质不高,32.5级水泥比例太大,混合材掺入量太多,熟料系数太低,我国实物水泥1.36吨才相当于国际平均品质水泥1吨。这些都应予改正。然而所谓取消32.5级水泥的说法,显然是不现实、不科学的,矫枉过正未免太极端化了。其次是大型水泥公司应该向社会公众提交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能源消耗报告严重缺失。至今只有中建材、中材、华新等几家提交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这是很不够的。第三是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种类不齐全,缺少了27项,亟须补充制定国家标准。同样水泥企业原料矿山复垦制度也有待国家标准的出台。水泥生产操作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尚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第四是产业集中度太低;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替代率几乎为零;基层员工完全没有带薪年假;工伤事故不透明等等,都是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

    必须强调,现今我国最重要的应该是水泥等级(品质)结构的大调整,因其涉及水泥----混凝土----建筑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国家土建标准修订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科学地确定一个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及国家与各有关行业利益的最佳平衡点,政府的决策和引导是关键,估计完成这项大调整可能需要5年或更多时日。

    但是在熟料热耗、水泥综合电耗、粉尘、SO2、NOx排放控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余热发电,我国的采用率和吨熟料发电量已超越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已显露了实力。不过由丹麦史密斯公司提供的6000t/d水泥窑的卡琳娜(Kalina)循环余热发电系统正在巴基斯坦和阿联酋的两家水泥厂安装之中,该系统是否能后来居上,将余热发电提升到一个更新的水平,尚须拭目以待。

三.国际层面的工作

    1.国际市场成套水泥装备生产线销售份额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成套水泥装备生产线销售份额已达36~38%,这是按水泥产能计的。如果按EP(工艺设计、全套装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的合同金额计,我国的份额就将下降到20%多一点,有的业主还规定部分关键设备要从欧洲转口。如果按净利润计,恐怕就会降到10%以下了(尚未扣除各种风险损失)。因为我国打进这个市场的营销策略原本就是“多供价廉、薄利多销”。其他老牌的水泥装备供应商只提供EP,而我国大都是提供EPC,多了一项水泥厂的全部土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套完整的“交钥匙”工程。所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赚取的这点利润是十分辛苦的。干了很多EPC项目,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能源、资源等代价换回的只是一份辛苦钱。如果说“薄利多销”是我国打进国际市场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今后我们应该可以而且必须转向市场经济所推崇的“优质优价,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优质优价是品牌和信心的表现。相反地,中国产品如果物美而价太廉则是一种自我贬值,得不偿失。笔者相信,我国成套水泥装备即使以后不再那么便宜,仍然会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这样才能逐步地提高利润率,巩固市场地位,才是世界一流水泥装备供应商应有的风范。

    其实逐步转向“优质优价”的问题,中材国际前几年已经意识到了,而且正在改进之中,须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不能操之过急。我国真正能够像老牌供应商那样实现利益最大化(少干而纯利不减多少)那样,恐怕尚需时日。

    2.世界水泥BAT(最佳实用技术)知识产权中的权重

    德国和欧盟的权威机构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公布一批经审核认可的水泥BAT项目,进入BAT目录的项目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属性,是经过生产实践检验后,公正地推荐给用户的经济、先进又十分实用的技术。因此该BAT权重实质上就是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

    有朝一日,我国的水泥技术项目能在该BAT目录中享有一定的权重,就可以从这一个侧面证明我国不愧为世界水泥强国。

    或许有人会问,我国不是也有专利、鉴定、评选、授奖等,为什么拿外国的BAT为准?这里并非笔者妄自菲薄,实在是苦于我国当今的实际情况,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诚信不足,有时使人不知所从,难以准确判断。例如某些首长工程项目,学术不端,捧场式或兼绑架式鉴定,商业性评选,授奖等,在潜规则的作用下获取“殊荣”;加之可以任意自封的“独立自主研发创新”,“完整独家知识产权”,“国内国际领先”等桂冠,疏于监管。致使这种知识产权在国内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本身就不高。我们怎能把他们拿到国际台面上去呢?这里提出暂且以德国BAT目录为准,实属无奈之举。更是期盼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能早日进入德国BAT目录,而且日益增长其权重。之后当我国的BAT目录享有世界公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时,我们进一步的任务才是超越和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显然,这项任务比前一项提高国际市场净利润份额的难度要大的多,须要倍加努力。

    3.国际水泥行业主要机构或组织中的席位、话语权与影响力

    我国应该在水泥行业主要国际机构或组织中占有有一定的席位,参与各种工作及其活动,讨论协商或拟定政策,甚至决策,逐渐赢得话语权,发挥影响力。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水泥行业主要国际机构或组织一直都是由欧洲主导(或垄断)的。联合国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所属的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CSI)的历届负责人全都是欧美人士担任。当前我国首先要处理好与实为辖及世界水泥,但又名为欧洲水泥统计局(Cembureau)之间的互相接触交往与交流合作关系。或许可以通过CSI来启动这一工作。但是从长计议,当条件成熟时,我国是否要考虑发起成立世界水泥工业协会这样名正言顺的国际机构,犹如世界玻璃工业协会那样。这些都是须要有一个通盘的思考与谋划。

    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水泥技术大会,一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所属的水泥专业委员会和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共同主办的,每年在美国举办一次,2012年为第54届,参会人数一般约800人,提交论文约30篇,大会内容涉及水泥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以水泥工艺、机械装备和自动化、智能化为主。另一是德国水泥工厂联合会(VDZ)和《国际水泥—石灰—石膏》(International ZKG)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每10年左右召开一次,预计2020年前后将举办第7届大会,每届大会的主题报告(1人)和专题报告(5人)均邀请世界级专家学者撰写宣讲,对各议题回顾过去10年的成果,展望未来10年的发展,指导价值高,时效性长,尤其是对许多新兴国家的引领作用更显著、更实用。审评入选的论文约50篇,参会人数超过1000人。这是当今世界最权威最高水平的水泥生产技术大会,已有60年的历史,每届都在VDZ和ZKG所在地,德国水泥科技圣地----杜塞多夫市举行。

    “两会”是我国进入和了解国际水泥技术及其高级专家的重要窗口,然而30多年来却极少在“两会”上见到我国水泥界人士的身影。这种情况应该抓紧改变。

    在媒体方面,我国至少要筹备创办1~2份英文版水泥期刊和网站,重点报道我国和世界水泥工业的现状和发展、重大新闻、科技成果、国际会议等,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人脉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

    4.创建世界级跨国水泥公司

    我国海螺和中建材水泥集团,虽然在国内水泥年产量已分别接近2~3亿吨,但在海外的产量仍有待开拓扩大,才能跻身世界跨国水泥巨头。这与我国当今“走出去”的战略是一致的。我国一些大型水泥集团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现今的任务就是在掌握好投资环境和投资效益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投融资方式,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较快地扩大海外水泥产能和产量。相对而言,这项工作我国可能还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经验,成效也可能会稍快一些。

    不言而喻,为了开拓做好做实做优上述国内外的各项工作,我国亟需一大批高素质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要从高等教育开始,建立实践锻炼和继续深造相辅相成的人才培训机制,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适应我国提升为世界水泥强国以及不断发展之需。没有相当数量的合格人才这项系统工程是难以办成办好的。

四.结语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的目标,以上所阐述的各项工作内容可能比较广泛,要求也比较高。很明显这些并非所有的世界水泥强国都必须达到或能够做到的,只要大部分做到了也就可以获得世人的公认。

    应该指出,在世界水泥强国中唯独德国已经基本上全面达到了上述各项“标准”。实践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在水泥工业许多重要领域中,德国经常是先行者。假如一定要有一位“领头羊”的话,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把德国视为诸强之首,仅此而已。事实上国际水泥界对这一“领头羊”的称号并不太在意,行胜于言嘛。我们要向德国看齐,主要目的是树立一个具体的标杆,构筑一个总体框架,以利全盘部署,有效推进。

    现今老牌的世界水泥强国的确感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投我所好,夸大吹捧我们的“功绩”和“强大”,企望多少可以对我们起到一些自满麻痹作用。与之同时,在他们心里却另有一番盘算,那就是我国花了很大力气和代价,干了不少工程项目,但是最后从他们那里分享到的纯利份额却很少(<10%)。这种竞争方式是难以持久的。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新的机制亟待根本性改革,研发投入偏少,原创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壮大尚须一定时日。加之我国至今基本上仍在国际重要机构和组织的门槛之外……。所以他们似乎还可以不必真的那么“紧张”。不管他们的真实意图如何,其实这种流露对我国确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在一个全世界时空范围内的质的飞跃,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更坚韧的毅力,难度不可低估,实属任重道远!毫无疑问,我们同样地充满信心,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

    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世界人口与经济大国,许多第二产业都面临由大变强的转型。通过全国约100万全体水泥行业员工的创新拼搏与努力工作,在我国重化工行业中率先5~6年跻身世界水泥强国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想象水泥行业会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其他重化工行业的概率不会太高。毕竟每一行业的由大变强最主要的都必须依赖于国家综合实力、绿色GDP、公民福利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强盛作为支撑的,这是一个整体的国家效应的体现,并非某一个行业单独奋斗所能胜任的。

水泥人网】一.问题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水泥工业与全国的形势一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因当初的基础十分薄弱,100多年以前曾盛行于世的、早就该淘汰的立窑水泥竟仍占有全国水泥总量的80%左右,干法中法窑和湿法长窑水泥约分别占7%和13%。国际先进水平的预分解窑(我国称其为新型干法窑)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

    1990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1亿吨,而如今(2012年)已达22亿吨以上,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更重要的是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猛升到93%,中空窑、湿法窑均已淘汰,立窑水泥尚剩7%,全部淘汰指日可待。全国平均的水泥生产技术指标,主要是熟料热耗、水泥综合电耗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成套水泥装备的设计制造供销领域,不但可以满足我国自身发展的需求,过去7~8年之内,我国已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套出口了约15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年产能近2.7亿吨,平均约占国际成套水泥装备市场(除中国外,下同)的36%。这些水泥生产线均运行良好,用户满意,为我国水泥工业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也树立了一些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水泥行业国际竞争力日益增长,凸显了由水泥大国转型提升为水泥强国的发展趋势。

    那么,何谓世界水泥强国?其衡量标准是什么?我国水泥界自己先要有所考虑和准备,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明确目标,共同努力。本文旨在提出若干初步构想,抛砖引玉,谨供商榷。

    所谓世界水泥强国,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是一种世界各国都公认的称谓而已。水泥强国在国际条文上并没有任何义务和权利,一切都基于该国本身的实力与水平、行动与效果,以及世人心目中对他们的形象评价;而且始终是动态的,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当今世界一般公认的水泥强国大致为德国、法国、瑞士、丹麦、美国、日本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跻身世界水泥强国之列,我们须要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国内的,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扎实做好做优;另一是国际的,要全面主动地参与国际水泥行业的主要机构或组织,及其各项活动,逐步赢得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国内层面的工作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3年内立窑水泥全面出局,完成水泥窑型结构的转型换代,新型干法窑占比趋于100%。水泥生产最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5年内要有显著提高,总体上升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对较老(2004年以前投产的)生产线的技改升级,更新换代,使其各项指标由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到现今的全国先进水平;通过对较新投产生产线的科技创新,完善优化,组合集成,更新升级, 使其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创出更新更高的水平。表1列举了18项我国现今(2012年)水泥工业生产技经主要指标及其2016年的预期目标。

表1 我国现今(2012年)水泥工业生产技经主要指标及其2016年的预期目标

    仔细研究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今水泥工业生产技经指标与世界水泥强国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其中差距较大的首先是水泥总体品质不高,32.5级水泥比例太大,混合材掺入量太多,熟料系数太低,我国实物水泥1.36吨才相当于国际平均品质水泥1吨。这些都应予改正。然而所谓取消32.5级水泥的说法,显然是不现实、不科学的,矫枉过正未免太极端化了。其次是大型水泥公司应该向社会公众提交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能源消耗报告严重缺失。至今只有中建材、中材、华新等几家提交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这是很不够的。第三是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种类不齐全,缺少了27项,亟须补充制定国家标准。同样水泥企业原料矿山复垦制度也有待国家标准的出台。水泥生产操作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尚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第四是产业集中度太低;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替代率几乎为零;基层员工完全没有带薪年假;工伤事故不透明等等,都是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

    必须强调,现今我国最重要的应该是水泥等级(品质)结构的大调整,因其涉及水泥----混凝土----建筑行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国家土建标准修订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科学地确定一个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及国家与各有关行业利益的最佳平衡点,政府的决策和引导是关键,估计完成这项大调整可能需要5年或更多时日。

    但是在熟料热耗、水泥综合电耗、粉尘、SO2、NOx排放控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余热发电,我国的采用率和吨熟料发电量已超越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已显露了实力。不过由丹麦史密斯公司提供的6000t/d水泥窑的卡琳娜(Kalina)循环余热发电系统正在巴基斯坦和阿联酋的两家水泥厂安装之中,该系统是否能后来居上,将余热发电提升到一个更新的水平,尚须拭目以待。

三.国际层面的工作

    1.国际市场成套水泥装备生产线销售份额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成套水泥装备生产线销售份额已达36~38%,这是按水泥产能计的。如果按EP(工艺设计、全套装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的合同金额计,我国的份额就将下降到20%多一点,有的业主还规定部分关键设备要从欧洲转口。如果按净利润计,恐怕就会降到10%以下了(尚未扣除各种风险损失)。因为我国打进这个市场的营销策略原本就是“多供价廉、薄利多销”。其他老牌的水泥装备供应商只提供EP,而我国大都是提供EPC,多了一项水泥厂的全部土建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套完整的“交钥匙”工程。所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赚取的这点利润是十分辛苦的。干了很多EPC项目,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能源、资源等代价换回的只是一份辛苦钱。如果说“薄利多销”是我国打进国际市场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今后我们应该可以而且必须转向市场经济所推崇的“优质优价,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优质优价是品牌和信心的表现。相反地,中国产品如果物美而价太廉则是一种自我贬值,得不偿失。笔者相信,我国成套水泥装备即使以后不再那么便宜,仍然会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这样才能逐步地提高利润率,巩固市场地位,才是世界一流水泥装备供应商应有的风范。

    其实逐步转向“优质优价”的问题,中材国际前几年已经意识到了,而且正在改进之中,须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不能操之过急。我国真正能够像老牌供应商那样实现利益最大化(少干而纯利不减多少)那样,恐怕尚需时日。

    2.世界水泥BAT(最佳实用技术)知识产权中的权重

    德国和欧盟的权威机构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公布一批经审核认可的水泥BAT项目,进入BAT目录的项目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属性,是经过生产实践检验后,公正地推荐给用户的经济、先进又十分实用的技术。因此该BAT权重实质上就是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

    有朝一日,我国的水泥技术项目能在该BAT目录中享有一定的权重,就可以从这一个侧面证明我国不愧为世界水泥强国。

    或许有人会问,我国不是也有专利、鉴定、评选、授奖等,为什么拿外国的BAT为准?这里并非笔者妄自菲薄,实在是苦于我国当今的实际情况,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诚信不足,有时使人不知所从,难以准确判断。例如某些首长工程项目,学术不端,捧场式或兼绑架式鉴定,商业性评选,授奖等,在潜规则的作用下获取“殊荣”;加之可以任意自封的“独立自主研发创新”,“完整独家知识产权”,“国内国际领先”等桂冠,疏于监管。致使这种知识产权在国内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本身就不高。我们怎能把他们拿到国际台面上去呢?这里提出暂且以德国BAT目录为准,实属无奈之举。更是期盼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能早日进入德国BAT目录,而且日益增长其权重。之后当我国的BAT目录享有世界公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时,我们进一步的任务才是超越和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显然,这项任务比前一项提高国际市场净利润份额的难度要大的多,须要倍加努力。

    3.国际水泥行业主要机构或组织中的席位、话语权与影响力

    我国应该在水泥行业主要国际机构或组织中占有有一定的席位,参与各种工作及其活动,讨论协商或拟定政策,甚至决策,逐渐赢得话语权,发挥影响力。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水泥行业主要国际机构或组织一直都是由欧洲主导(或垄断)的。联合国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所属的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CSI)的历届负责人全都是欧美人士担任。当前我国首先要处理好与实为辖及世界水泥,但又名为欧洲水泥统计局(Cembureau)之间的互相接触交往与交流合作关系。或许可以通过CSI来启动这一工作。但是从长计议,当条件成熟时,我国是否要考虑发起成立世界水泥工业协会这样名正言顺的国际机构,犹如世界玻璃工业协会那样。这些都是须要有一个通盘的思考与谋划。

    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水泥技术大会,一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所属的水泥专业委员会和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PCA)共同主办的,每年在美国举办一次,2012年为第54届,参会人数一般约800人,提交论文约30篇,大会内容涉及水泥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以水泥工艺、机械装备和自动化、智能化为主。另一是德国水泥工厂联合会(VDZ)和《国际水泥—石灰—石膏》(International ZKG)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每10年左右召开一次,预计2020年前后将举办第7届大会,每届大会的主题报告(1人)和专题报告(5人)均邀请世界级专家学者撰写宣讲,对各议题回顾过去10年的成果,展望未来10年的发展,指导价值高,时效性长,尤其是对许多新兴国家的引领作用更显著、更实用。审评入选的论文约50篇,参会人数超过1000人。这是当今世界最权威最高水平的水泥生产技术大会,已有60年的历史,每届都在VDZ和ZKG所在地,德国水泥科技圣地----杜塞多夫市举行。

    “两会”是我国进入和了解国际水泥技术及其高级专家的重要窗口,然而30多年来却极少在“两会”上见到我国水泥界人士的身影。这种情况应该抓紧改变。

    在媒体方面,我国至少要筹备创办1~2份英文版水泥期刊和网站,重点报道我国和世界水泥工业的现状和发展、重大新闻、科技成果、国际会议等,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人脉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

    4.创建世界级跨国水泥公司

    我国海螺和中建材水泥集团,虽然在国内水泥年产量已分别接近2~3亿吨,但在海外的产量仍有待开拓扩大,才能跻身世界跨国水泥巨头。这与我国当今“走出去”的战略是一致的。我国一些大型水泥集团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现今的任务就是在掌握好投资环境和投资效益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投融资方式,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较快地扩大海外水泥产能和产量。相对而言,这项工作我国可能还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经验,成效也可能会稍快一些。

    不言而喻,为了开拓做好做实做优上述国内外的各项工作,我国亟需一大批高素质有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要从高等教育开始,建立实践锻炼和继续深造相辅相成的人才培训机制,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适应我国提升为世界水泥强国以及不断发展之需。没有相当数量的合格人才这项系统工程是难以办成办好的。

四.结语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的目标,以上所阐述的各项工作内容可能比较广泛,要求也比较高。很明显这些并非所有的世界水泥强国都必须达到或能够做到的,只要大部分做到了也就可以获得世人的公认。

    应该指出,在世界水泥强国中唯独德国已经基本上全面达到了上述各项“标准”。实践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在水泥工业许多重要领域中,德国经常是先行者。假如一定要有一位“领头羊”的话,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把德国视为诸强之首,仅此而已。事实上国际水泥界对这一“领头羊”的称号并不太在意,行胜于言嘛。我们要向德国看齐,主要目的是树立一个具体的标杆,构筑一个总体框架,以利全盘部署,有效推进。

    现今老牌的世界水泥强国的确感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投我所好,夸大吹捧我们的“功绩”和“强大”,企望多少可以对我们起到一些自满麻痹作用。与之同时,在他们心里却另有一番盘算,那就是我国花了很大力气和代价,干了不少工程项目,但是最后从他们那里分享到的纯利份额却很少(<10%)。这种竞争方式是难以持久的。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新的机制亟待根本性改革,研发投入偏少,原创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壮大尚须一定时日。加之我国至今基本上仍在国际重要机构和组织的门槛之外……。所以他们似乎还可以不必真的那么“紧张”。不管他们的真实意图如何,其实这种流露对我国确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国跻身世界水泥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在一个全世界时空范围内的质的飞跃,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更坚韧的毅力,难度不可低估,实属任重道远!毫无疑问,我们同样地充满信心,一定能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

    中国作为一个新崛起的世界人口与经济大国,许多第二产业都面临由大变强的转型。通过全国约100万全体水泥行业员工的创新拼搏与努力工作,在我国重化工行业中率先5~6年跻身世界水泥强国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想象水泥行业会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其他重化工行业的概率不会太高。毕竟每一行业的由大变强最主要的都必须依赖于国家综合实力、绿色GDP、公民福利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强盛作为支撑的,这是一个整体的国家效应的体现,并非某一个行业单独奋斗所能胜任的。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