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3 16:08:01 来源:水泥人网

对产量指标作为第一考核目标的置疑——兼谈对设备完好运转率及技术进步的影响

    凡是管理有素的企业都会对当年当月的生产产量提出明确的实现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任何企业,制定这种指标的依据和立脚点都是需要进行一番论证的。但本文的论证主题内容则别有一番用意。

    一、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企业必须赢利才能在市场上生存,这是人所皆知的法则。赢利的方法无非是两方面,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这是谁都容易学但要受到市场制约的办法;或降低成本,这却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得好的手段。仅以制定企业的第一考核目标而言,是以产量指标为主,还是以消耗指标为主,这里存在着天壤之别,不同的理念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努力方向,从而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至今很多当权者都会认为产量越高越好。因为只有产量高,才能表明劳动生产率高,才能降低固定成本,才能获得高效益、高利润。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以至在市场经济卖方市场情况下形成的理念及习惯思维,似乎无可非议,因为此时的产品价格或由政府决定,或由卖方决定,利润与产量可以成正比增长,产量作为第一奋斗目标无疑是畅所无阻的。但是既使如此,如果仍能将降低消耗作为关键环节去抓,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会更高。因此,当时的企业也在抓降低成本,只不过不是第一指标罢了。

    当市场经济转为买方市场后,由于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市场的价格就可能会低于某些生产企业的成本,如果还持有这种理念,此时不再只是影响利润大小,而是要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原则问题。在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已经风起云涌的今天,在不少企业中看到的是,仍将水泥或熟料产量当作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或当作最高领导人业绩的关键要素。在未进行任何技术改造与投资的情况下,上级下达的产量不仅是作为对下级的第一考核指标,而且还要年年递增。下级为了完成这个指标,除了逐级分解外,采用的手段不外乎是拼能耗求高台产、拼设备求高运转率,其结果实现的只是短期高产,或瞬间的高运转率,使得企业要有更大的付出而得不偿失,使得这类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习惯作法,有必要对这种作法的弊端进行剖析。

    二、产量作为第一考核目标的弊端:

    如下几个方面可以分析只重视产量指标的弊端:

    1、只重视产量指标的弊端:

    ⑴增加消耗:

    有人简单地认为产量高自然消耗就低,这是一种不完全正确的误解。实际是,若想获得最低的能源消耗,生产线产量不可能不高;但是,产量高的生产线,不见得能耗指标是最低的。无论是何时何类耗能设备,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煅烧系统热交换能力已经不充分时,一味提高产量就会导致热耗过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关键温度的升高:预热器一级出口温度、篦冷机废气排出温度、熟料出篦冷机温度以及进余热锅炉温度(如果有余热发电)。当然,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不一定都是产量过高所致;但是,产量过高一定会导致热交换不充分,还会使散热损失或漏风现象加剧。在操作中,当这几个参数已经偏高时,就不应该继续增加产量;只有这些参数改善后,才可以增加喂料量;甚至应该准确地说,只有在增加产量之后,这些温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时,增加产量才变得合理而富有效益。遗憾的是,更多的操作者很少关注这些参数的变化,他们迫于任务的压力及奖金的吸引,只是一味地追求高产。

    同理,当粉磨系统的磨内研磨能力不足时,再增加喂料量,增加通风能力,只能使物料循环负荷加大,电耗增加。

    ⑵降低质量:

    当产量增加到已经突破系统所能承受的热负荷时,就会使质量下降。具体有以下几种表征:
当窑的排风能力不足时,无法满足煅烧及预热所需要的空气量供应,造成燃料不充分燃烧,窑内形成还原成分,黄心料较易发生;或部分生料未经分解而直接落入窑内,使熟料中混有大量夹心料,游离氧化钙难以控制,熟料强度会大幅降低。

    当窑的分解能力不足时,多余的生料不能分解,必将会增加窑热负荷。这种情况更多是炉内煤粉燃烧状态及传热状态效果不好,此时会伴随未燃尽煤粉在五级预热器及窑尾存留,产生严重的结皮或结圈。

    当窑内热负荷能力不足时,或窑皮及耐火砖烧蚀,窑衬寿命减短;或造成烧成温度不足,熟料欠烧而强度偏低。适当提高窑速,可以挖掘窑的潜力。

    当篦冷机冷却能力不足时,此时不仅下游设备受热威胁,增加热耗,而且减慢熟料冷却速率,降低熟料质量。与前面几种不足相比,这个不足恰恰是管理者及操作者最容易忍受的,常常坚持运行,得到的回报则是既降低熟料质量,又增加热耗。

    与产量和增加热耗的关系一样,质量不高不一定是产量高造成的,但是,产量过高一定会降低质量。

    ⑶降低运转率:

    产量与运转率本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两个指标,为了总产量高,应当同时提高单产和提高运转率。但是提高单产就要冒险超过设备额定能力,威胁设备寿命,降低运转率;而为了提高运转率,不是通过加强维护,而是采取拼设备带病运转的办法,这种情况多在月底为追求高产时发生,明明发现了重大设备隐患,还要运行,结果事与愿违。某生产线的窑主电机轴承温度过高,本可以停窑二个班排除的隐患,仍要坚持,造成电机烧毁,发展为停窑一周的重大事故,不但当月任务告吹,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率也大幅降低。

    还是那句话,运转率低并一定是产量高所导致的,但产量过高,运转率一定会降低。

    ⑷难以追求以降低能耗为中心要求的技术改造: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是大多数企业在计划技术改造项目时,往往更多对提高产量的项目关心和迫切,而不是降低消耗。比如立磨选粉机如果用LV技术改造后,不仅产量增加、细度降低,还能节约电耗、减轻震动。但现在进行改造的企业都是因为生料产量供不上窑,或者细度过粗影响窑的煅烧;而为了降低电耗要求改造选粉机的企业基本没有,尽管一次改造的投资,当年的节电费用就可收回,也很少有人问津。

    以上四大弊端足以说明,将产量作为企业的第一奋斗目标,并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三、产量作为第一考核目标的由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这么长久地将第一考核目标定在产量上呢?

    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无需赘述,那时一切都是产量,为了‘放卫星’,甚至不惜说假话,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那时产量就是政治的代名词。其结果是:老百姓的劳动付出很大,但生活水平却非但不能改善,反而更加困难。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局面大为改观。但追求GPD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各届政府的首要目标。然而,据经济学家的看法,GPD指标并不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的潜力,相反,如果一味追求GPD的增长,势必导致经济发展中不健康的因素滋生。尤其是对环境保护及持续发展都会有极大威胁。我们虽不是经济学家,但经营当今的水泥企业,一味追求产量,不也正是这种片面追求GPD思想的反映吗?

    我们可以列举凡此种种重产量、轻消耗的表现:当企业之间对比彼此的实力与业绩时,动辄就是看总产量多大;如今各路水泥诸侯在比拼市场时,也只是在比拼建设速度与规模;新生产线投产时,似乎有一种潜在规律——产量指标超过10%是常事,但能耗指标很少达标;企业内部的管理与考核,都毫无例外的与产量挂钩,而少有考虑消耗;企业发展规划与技术进步计划都先着眼于产量的扩大等等。随着市场经济已经发育到买方市场,产品已经供大于求,这种重产量、轻消耗的管理观念如不能迅速更新,企业只好在‘唯产量至上’的迷茫中徘徊。

    有人强调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即应该先抓产量速度,再抓节能环保。似乎两者必须有先有后。且不说,这种解释与国家一再提倡的“三同时”根本抵触,只要看实际效果,很多生产线的建设并没少花冤枉钱,也没少用时间,只是因为观念不对,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先进的信息。为了进一步理清这种理念,下面将继续讨论,不仅两者完全可以兼而行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更应该明确将消耗放在首位的必要性。

    四、以能耗作为第一目标是管理思想的飞跃

    最近,中国水泥协会提倡在企业中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特别强调的主要对标内容是能源消耗的指标,这就为当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说明,企业之间比较运转水平时,首先应该表现在热耗及电耗水平的高低上。也就是说,产量高的企业如果能耗不低,就不是高水平的管理,就仍需要挖掘潜力,甚至宁可调整产量指标到合理的水平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1、降低能耗对其它三大经济指标的积极作用

    ⑴能为窑的提高产量留出余地

    当窑的热负荷达到额定值时,每公斤熟料所需要的热量减少就意味着同样产量所需要的热量降低,也就是可以留出窑热负荷的空间实现增产。

    就此意义而言,节约热耗不仅是降低成本,而且才能为提高产量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先抓降耗,再抓提产,才是正确的思路。将降低消耗置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才是牵住了牛鼻子。而不应当一根筋的认为,只要抓住了产量,热耗就会降耗。

    ⑵能提高熟料质量

    在相同的预热、分解及煅烧条件下,熟料能否急冷是工艺上关系到质量高低的关键要求,而降低热耗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篦冷机的热交换效率必须高,才能大量回收熟料带出的热。质量与消耗在这个环节中恰恰高度统一。

    ⑶能有利于某些设备的完好运转率

    同样煤质的热耗降低后,有利于如下设备的运转:通过节约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减轻了相应风机、电机的负荷;通过少用煤粉,使煤粉计量秤、输送煤粉用的罗茨风机以及管道进一步有了潜力,不仅有利于它们的安全运转,甚至不需任何改造,原来能力略显不足的设备有了改观,而且也降低了相应电耗。如果降低热耗是通过隔热效果实现的,则有改善周围设备运行环境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再一次说明能耗指标应当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而不是产量、质量、运转率以及其它指标。也再一次说明能耗指标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将其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与作为第二目标,两者是有绝对不同的管理效果。

    2、只有降低消耗才可称为企业管理的真功夫

    在产量、质量、消耗和运转率这四项企业的基本经济指标中,按理说,只有降低消耗才是最不容易实现的,正因为如此,热耗、电耗指标才能表示出管理与技术的真实水平。换句话说,只有用它来衡量企业的运转水平,才是令人信服的。之所以这样说,不妨冷静地对这四大指标实现难度及相互关联性进行分析:

    只要有钱就可以多建生产线或扩大规模,就能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尽量压缩单线的投资,建设更多更大的生产线。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只要配好原燃料,新型干法技术就能生产出质量优胜的熟料及水泥。技术含量不高。

    只要能提高设备材料的采购质量并重视设备维护,系统的运转率就可以提高。同样没有较多的技术含量。

    唯独消耗指标不只是有钱就能实现,也不是只要有好料就能达到,更不一定只有好设备就能降低,先进的消耗指标不仅需要前三个指标恰到好处为其创造前提,而且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全力以赴地通过精细管理与精细操作,才能实现。

    五、如何实现对能耗指标的考核:

    1、能耗降低的潜力很大:

    除了技术上选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及装备外,严格对能源消耗考核是管理中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企业的经营者应当毫不犹豫地将降低能耗、降低成本代替产量作为企业第一考核目标,这是企业唯一正确、能立足于市场竞争中不败之地之本。

    曾听过一位股评家在评论水泥板块的股票发展趋势时说:现在的水泥技术发展已经使各上市水泥公司的成本相差无几,各公司的业绩只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不论这种说法是来自何处,也许持这种认识的官员为数不少,但这种评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以其它窑型与预分解窑相比,确实预分解技术已占水泥行业的统治地位,尤其上市公司的企业中。但是当前同是预分解工艺线,运行的差距不是没有,而是不小。一是比国际先进水平能耗高1/7;二是与设计的能耗指标有较大差距,为了不与国际水平相差太多,设计院制订的比较乐观,但事实每公斤熟料热耗大约高50大卡左右。不少人面对这种差距,或行动上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解释为国情之下理所应当。实际上,结论绝非如此,只要认清方向,这个巨大潜力一定可以挖掘出来,而且挖掘得越早越主动,在市场竞争中越有好的效果。

    2、能耗指标考核的难度较大:

    与其说降低能耗的难度很大,不如说对能耗指标的考核难度更大,这也许是不少企业对能耗降低难以落实的致命点。换言之,落实能耗考核办法将是开展节能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

    ⑴对生产线总体能耗的考核:

    在实际管理中,对能耗的考核要比对产量的考核更复杂。因为水泥行业现在的统计仍采取传统的月底盘库确定,每月的总产量都有很大的偶然性,使得能耗的考核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就以熟料的计量来说,如果该企业只生产熟料,影响因素要少些,但即使如此,很多负责生产的领导都要在盘库后作出一番调整,甚至毫无根据地修改每吨熟料的生料消耗量,以求物料平衡。如果该企业还要生产水泥,则更要考虑水泥的配料中混合材掺加量是否准确,涉及熟料的真正产量。这里也不排除有的企业管理混乱,连最可靠的地磅计量,都会有人为的虚假存在。

    计算热耗时还需要核实原煤的消耗量,如果还是依赖盘库,就会又一次受人为因素所干扰。再加之对原煤及煤粉的热值取定方式,原煤的质量(热值、含水量、灰分等)波动状态,都将影响热耗的真实水平。

    准确计量不仅是生产控制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认真考核的唯一依据。以煤粉计量为例,德国进口的菲斯特煤粉计量秤已经被公认其计量原理先进,实际运行可靠,但由于原装进口秤价格昂贵,于是一批国产仿造的菲斯特计量秤有了市场,其它原理的计量秤也纷纷与之比价,用户为了节约投资,放弃了对进口菲斯特秤的选用,牺牲了生产稳定节能的大效益。

    为了能对水泥企业热耗指标认真考核,管理观念上应该从加强粉粒状物料的计量手段上着手。目前,这种计量设施已经在技术上成熟,只要领导充分重视,加强管理,计量误差都会小于1%,甚至0.5%以内,要远比盘库结果精确得多。同时可以在库空时盘库核对。应该说,这种管理理念的更新,已经成为准确统计热耗的关键突破口。

    ⑵对操作员的操作水平考核:

    如果能耗指标不分解到中控操作员身上,优化操作降低热耗则成为空谈,也无法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很多企业面对此指标如何落实到个人,无能为力。这不仅因为每班的熟料产量及用煤量的计量数值不准确,更因为三班操作的相互连贯性以及相互影响,使得计量数字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操作人员的水平及责任心。

    实际上,运用对几个重要温度值及压力值的控制就可以判断操作员的控制水平。前面已经谈到,窑一级预热器出口温度、篦冷机废气温度、入锅炉废气温度(有余热发电时)、熟料出篦冷机温度、入窑二、三次风温度、窑系统总排风负压等,这些都能表明目前窑系统的热耗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二、三次风温度,它表明窑能从熟料中回收的热量多少,所以它是考核操作员水平的重中之重。很多企业没有将此温度作为衡量操作效果的指标进行考核,不知道二次风温度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生产线借口二次风温的热电偶易坏而不予配置,这是极其严重的失误。

    3、节能降耗是企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降低能耗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大课题,本文篇幅所限无法全面叙述。水泥协会编制的对标管理手册对此内容已有专题介绍,这里仅做如下补充:

    ⑴在设计选型阶段,凡是有利于降低能耗的先进技术一定要大胆采用,即便有些可能会增加投资,在比较运行效益后便应当机立断,更何况投资还可节约的技术。比如,生料辊压机终粉磨技术相对于立磨的节能潜力约有1/3之多,投资并不增加,现在很多有识之士用得效果显著,但仍有不少人在观望。另外,降低热耗的最佳渠道是选用超短窑及单系列预热器(5000t/d)技术,在这两种技术的众多优越性中,仅就减少占热耗约10%的系统散热而言,就有明显优势。但国内这两项技术的推广甚慢。

    ⑵在基建施工阶段,严格要求硅酸钙板的镶砌质量,提高隔热效果,国内通达公司设计的镶砌方法很好,遗憾的是只有出口到国外的技术才接受,国内项目却以增加少量费用而拒绝。对设备各连接部位杜绝漏风;各管道之间的连接不只是不漏风,而且必须以减少阻力为前提。

    ⑶在生产操作阶段,管理上要突出做好进厂原燃料及各生产环节的稳定,合理配料,充分重视计量仪表及设施的可靠性,推行正确的精细操作制度,制定并落实合理的能耗考核指标和办法。

    落实上面每一句话都会有一系列的内容需要付诸实施,但是只要认真实施,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就一定会大有所获,在此基础上的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完好运转率就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任何管理与操作的精细也有了目标。

    总之,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转水平毕竟是要看能耗水平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而不是只看产品数量的低水平累积,因为前者不仅是造福人类,而且难度要比提高产量大得多,结合我国当前状况,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难度,更是传统管理观念改变的难度,包括企业考核指标注定的重点方向,再不要舍本逐末地苦追产量,而应当正本清源,将节能降耗作为不断努力的第一目标。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