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 09:22:49 来源:水泥人网

海螺走过了18年重组整合之路

海螺(295.04元/吨,-0.14%)集团成立以来,依靠着先进的技术水平、强大的管理体系和人才、资金等综合优势,重组整合37家公司,不仅和新建扩建项目一起共同推动了海螺的发展壮大,而且为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7年8月,宁波海螺正式成立,掀开了海螺历史崭新的一页;2002年6月,重组中国水泥厂,成就海螺重组的经典案例;2011年5月,重组云南壮乡水泥,拉开了海螺新一轮重组的序幕。

  18年间,从1家到37家,从1个省到15个省甚至走出国门,重组整合和新建扩建一起成为驱动海螺发展的两大齿轮,共同推进海螺不断变迁、跨越,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

“十五”前:布局华东构建“T”型战略雏形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海螺重组的第一家公司是铜陵水泥厂,这是海螺成长的关键一步,标志着海螺水泥开始跨地区发展。随后,1996年9月,海螺出资2亿元整体承债式重组整合了白马山水泥厂,不仅在跨地区扩张方面又跨出了重要一步,而且为芜湖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时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汪洋誉为“安徽资产存量调整最成功的范例”。

1997年8月,集团与宁波星港水泥有限公司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组建了宁波海螺,正式进军省外,打入浙江市场。时任中国建材协会名誉会长的王燕谋评价说,此次控股是海螺集团T型战略实施的里程碑。

  1997年10月,海螺水泥在香港成功上市,建立了融资渠道,获取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海螺先后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长江两岸建立了荻港、池州海螺等大型熟料基地,在沿江、沿海地区并购大量中小水泥企业,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实施“T”型发展战略;

1998年9月,重组合肥市长丰县水泥,将年产10万吨水泥的立窑厂改造成年产60万吨水泥的粉磨厂,在省会合肥建立了一个“据点”;

  1998年9月、1998年10月、1999年9月、2000年10月,分别兼并江苏省张家港水泥厂、上海奉贤水泥厂、江苏南通市水泥厂、上海浦东明珠水泥厂,组建张家港海螺、上海海螺、南通海螺和上海明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10月,兼并南京江北水泥厂,成立南京海螺,在南京市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2000年9月,在兼并原枞阳县水泥厂的基础上,成立枞阳海螺,同步建设两条2500t/d熟料生产线;

  2000年11月,在泰州市水泥厂的基础上控股成立泰州海螺。

  据统计,从集团成立之初到“十五”前,海螺共实施11起重组整合,熟料基地3家,粉磨站8家,全部集中在华东区域,其中安徽4起,浙江1起,江苏4起,上海2起,构建了海螺“T”型发展战略的雏形,初步完成了海螺在华东区域的市场布局。

 “十五”:完善长三角布局巩固“T”型战略

  “十五”期间,海螺水泥在大规模建设怀宁等熟料基地,太仓、海门等沿江粉磨站的基础上,重组7家公司,其中安徽1家,浙江1家,江苏2家,江西2家,湖南1家,进一步巩固了“T”型发展战略,完善了在长三角水运系统的全面布局,以其优质的产品和低廉的成本肩负起国家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重任,尽到了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