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2 08:25:21 来源:南京日报

为不给侵略者生产水泥 想尽办法拖延不开工

“我今年90岁了,写这本书花了14年时间。”12月11日,《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首发式在南京举行,该书作者苏州大学前校长、中国民族企业家陈范有长子陈克潜教授说,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这本书出版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记述了陈范有等中国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创办南京江南水泥厂的艰辛历史,国际友人卡尔·京特、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机智护厂以及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救助和庇护南京难民的往事。

陈克潜说,这本书是他和现在在美国的老四陈克澄合作撰写的。2002年,81岁的卡尔·京特夫人及其子克劳斯·京特应邀访问南京和江南水泥厂旧址,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他的注意。再加上2004年弟弟从美国洛杉矶回南京后,从一位民间收藏家手中获得了一批江南水泥厂资料档案,是父亲亲笔起草的《江南水泥厂之历史与内容及拟为政府部分加工之建议》,共有54页。他仔细阅读后,决定以这些档案史料为基础,撰写这本书。

“父亲是很严厉的人,在家中从来不谈工厂事。”陈克潜说,抗战期间父亲在南京,全家其他人都在天津。自己1944年高中毕业都是在天津念的书,对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保护难民的事,过去并不了解,是后来研究父亲留下的档案时才知道的。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当时为了保全工厂不被日军占领,父亲用重金聘请了德国的京特、丹麦的辛德贝格护厂,每月工资2000元,而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10元、高级职员70元。正因为有外国友人护厂,江南水泥厂才设立了难民营,保护了3万人生命安全。

“民族气节是父亲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说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陈克潜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当时江南水泥厂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为了不给侵略者生产具有战略物资价值的水泥用来修碉堡工事、飞机跑道、军事设施,以陈范有为代表的股东们,寻找种种理由拖延不开工,8年期间没有生产出一吨水泥,导致投资颗粒无收。最终工厂被侵华日军拆掉生产设备,几乎被完全毁掉。“这应验了中国一句老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陈克潜如是说。

写书的14年是备受煎熬的14年。陈克潜1995年患脑梗塞,脑缺血、视觉神经萎缩,只能进行短暂的写作和阅读,不能使用电脑,全书19万多字,都是陈老手写的,然后由夫人陆忠娥教授用电脑打印成文,再反复修改。陈克潜说,这本书成稿后,还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 江苏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杨颖奇研究员的帮助,终于和读者见面,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