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季度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6.9%,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增速和效益回升,市场预期改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物价温和可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均保持良好态势。
(一)主要经济领域呈现积极变化
1、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增速明显加快,从上年同期的5.8%提高至6.8%,其中3月份达到7.6%,为24个月以来新高;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有序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5.8%,较上年四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受价格上涨、生产回升、成本降低等因素影响,1-2月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1.5%;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分别增长13.4%、12%和10.3%;企业成本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三项费用同比分别减少0.28元和0.46元。企业开工意愿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到96.9%。总体而言,工业运行预期向好,供求关系改善,新动能加快成长。
2、新动能不断聚集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四新经济”快速成长,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知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新材料、节能环保、工业机器人(19.880, 0.18, 0.91%)、运动型多用途轿车、智能手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网上购物、网络约车、在线医疗等行业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19.1%,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至61.7%,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
3、投资增长企稳回升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较上年全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得益于重大项目落地、政治周期效应、资金来源充裕等因素,增长18.7%,较上年全年加快了2.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受市场销售火爆、房价高涨等因素影响,增速继续加快,增长9.1%,较上年全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商品贸易持续向好、企业利润显著增长、大宗商品价格拉升等因素作用下,增速企稳,增长5.8%。此外,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新产业投资提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快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
4、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速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由于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扶持力度,居民收入中的扶贫资金和惠农补贴增多,当季转移性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二)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原因
1、世界经济复苏拉动外贸出口需求回暖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增强,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投资者预期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贸易逐步恢复、国际投资日趋活跃,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出现起色。全球市场需求好转带动我国出口由负转正,一季度进出口增长21.8%,其中出口增长14.8%,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11.5%上升为4.2%,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由下拉0.77转为上拉0.29个百分点。
2、工业企业库存回补拉动工业生产回升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企业进入库存回补阶段。我国存在“两年去库存、一年加库存”的周期性特点,2016年6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已跌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此后企业周期性库存回补趋势明显,生产扩张、信心增强,拉动了一季度工业回暖。2017年2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末加快2.9个百分点。库存回补不仅改善了市场预期,而且提高了生产活跃程度。
3、房地产市场运行明显好于预期
去年10月份出台的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能遏制房地产市场火爆局面,今年初部分热点城市房价继续大幅上涨。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仍然高达19.5%和25.1%,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仅有8个环比下跌。社会对于房地产市场预期并未出现逆转,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仍在回升。房地产市场运行好于预期,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支撑。
4、财政资金结转等支持基建投资较快增长
一季度,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2015年7月推出的专项建设基金对基建投资的推动效应继续显现,PPP项目进展顺利,今年以来财政资金支出加快,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长21%,增幅较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了5.6和1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地方换届已基本到位,撸起袖子加油干,基建项目加快开工。
二、经济领域四大问题
依然不容忽视
(一)防控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信用债违约、政府隐形债务、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资本外流等金融风险正在不断积累,宏观审慎管理与金融支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制衡,防控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存在矛盾。加强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较高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监管措施约束银行总资产、贷款和证券投资的扩张能力,资金市场利率有所上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略显偏紧。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完成金融去杠杆,可能将造成短期推高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等债券价格,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加剧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民间投资下滑影响经济活力
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增速仍然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间投资滑落是民间资本应对经济转型、市场需求偏弱、产能未出清的理性反应,但也反映出更深层次问题:一是在去产能过程中存在企业产能和产量同时受到限制的情况,部分产品短期供需关系扭曲导致价格较快上涨。煤炭、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幅增加了制造业生产成本;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受到影响的首先是民营企业,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三是制造业利润率较低,企业税费、能源原材料、房租、物流费等成本依然较高,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等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严重,甄别纠正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进展缓慢,实体企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三)产能过剩问题制约经济回升程度
尽管2016年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部分行业生产好转、利润提高,但是彻底化解过剩产能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状况,钢铁、煤炭、煤电等重点领域去产能任务仍然艰巨,石化、造船、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着力解决,产能利用率水平继续处于低位。伴随产能过剩化解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需安置的职工数量、处置的债务规模持续增加,这些都会抑制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对外投资放缓制约国际项目合作进程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有所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升温,但是对外投资总体增速大幅放缓,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减慢。一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8.8%,流向制造业的投资同比下降6%,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下降17.8%。去年底以来防范资本大规模外流的政策措施,在限制了部分企业的不规范、不合理对外投资行为的同时,也对部分企业已投资的海外项目后续资金跟进形成制约。当前部分优质投资项目由于资金紧张而无法如期付款履约,部分海外投资项目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
三、二季度经济增长将稳中略降
展望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好转,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将有所增强;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补库存、房地产投资等部分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有望延续,但是资金避实就虚、实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对房地产和基建依赖过大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国家信息中心构建的经济景气指数显示,2016年9月,先行合成指数达到高峰后掉头向下,至今已连续回落7个月,先行合成指数先行期为6个月左右,预示着一季度成为本轮经济景气周期的顶部。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将保持稳中略降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GDP将增长6.8%左右。
(一)供给侧平稳增长
工业增长将保持稳中略降态势。一是预期工业企业库存回补周期将会延续,支持工业生产稳步前行。二是世界需求略有好转,带动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三是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为工业以及经济增长添加活力。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SUV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四是企业效益好转将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工业生产创新能力。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市场供求关系改善,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等先行指标攀升,企业信心增强。但是,化解产能过剩任务仍然艰巨、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处置僵尸企业难度较大、新动能成长制约因素偏多、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快等负面影响将制约工业生产反弹高度,初步预计二季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6.6%左右。
服务业增速保持平稳。“去杠杆”力度加大,在金融与非金融机构杠杆率下降的过程中,相关金融、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将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前后央行普遍上调各期限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债市将受到抑制,股市难以出现大幅上涨;全国主要省份和主要城市纷纷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预计二季度房地产市场更趋平稳和理性,对服务业支持作用减弱。但是,大宗商品需求回暖和网购快递迅速扩容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加快,“互联网+”、“双创”等因素推动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体系构建逐步完善,初步预计二季度服务业生产增长7.7%左右。
(二)需求侧有所减弱
投资需求增速将略有放缓。一是今年煤电行业去产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之一,占比较高的电力投资速度将因此放慢,影响基建投资增速;二是房地产投资在全国大范围、大力度调控政策出台的作用下,预计增长速度将高位回落;三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连续下跌,已由上年末增长20.9%转为一季度下跌6.5%,未来投资增长动能不足。四是去杠杆以及资金“脱实向虚”等因素将导致投资资金尤其是民间投资资金充裕度降低。当然,雄安新区战略落实将增强投资信心、扩大投资规模;“十九大”前夕各地方投资积极性较强,“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将会加快建设进度;热点城市有计划加大土地供应将有利于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初步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8.8%左右。
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一是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比去年同期多增16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为扩大消费需求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当前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服务消费加速,比重不断提高。三是网络购物、共享单车等新型消费模式、消费业态不断涌现,带动新兴消费发展。但是,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幅度下调使得政策效果减弱,部分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2%左右。
出口需求将较快增长。受益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改善和新兴经济体进口能力增强,世界市场需求恢复,国际贸易活动趋于活跃,外部需求有望继续扩张。一是美国、欧洲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世界经济向好,海外市场需求增加;二是前期人民币持续贬值有利于降低出口产品价格,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涨幅仍将较高,将推高进、出口名义增速。四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有利于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但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我国的汇率和贸易政策仍不清晰,我国出口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基数和贸易价格因素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减小。初步预计二季度外贸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0.5%左右和15%左右。
(三)物价走势分化
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回升。一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体格局没有变化;二是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特别是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使得资金市场利率上升,货币流动性趋紧,将会抑制消费价格的上涨;三是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上涨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有限;四是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难以持续上涨,不同产品涨势分化,输入性涨价因素减弱;五是粮食库存居高不下以及季节性因素导致鲜菜等食品价格回落。此外,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较一季度增加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居民消费者价格温和回升,初步预计二季度CPI将上涨1.4%左右。
工业品价格将逐月回落。一是煤炭、钢铁、有色和石化等能源原材料供需关系扭曲得到一定缓解,价格上涨势头减弱;二是随着去年以来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铁矿石供应增加、美国页岩油气复产,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走势震荡分化;三是基数因素影响减弱,二季度PPI翘尾因素为4.8%,较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工业生产者价格将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PPI将上涨6.5%左右。
四、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化解部分领域金融风险,努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对外投资质量,巩固对外贸易良好态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坚守稳健货币政策,平稳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货币政策坚守稳健中性,保持流动性稳定。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去杠杆,高度关注重要时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在金融监管趋严或关键考核时点适时微调政策,补充流动性,平滑剧烈去杠杆可能引起的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定向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拓宽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二是重点对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同时重视服务实体经济。在将表外业务纳入MPA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对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等业务的刚性兑付;遏制批发性融资的过快增长,对层层嵌套、结构复杂的同业产品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产品本质确定风险权重;放宽涉农领域的监管条件,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实施单独的考核办法。三是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金融机构集团化、金融业务混业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许多金融产品经过层层包装和通道转移进行监管规避和套利,单一机构的监管难免存在疏漏,必须加强“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监管,消除监管真空。
(二)加快改革措施落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一是推动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和活力。二是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和再融资,积极推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规范发展。三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化,进一步减少民间投资项目中央层面核准量,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继续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推动项目前期工作提速,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等“4个平台”作用,简化民间投资上报流程和手续。
(三)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对外投资质量
一是完善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出台境外投资条例,提升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协调能力,规范境内企业境外投资行为,确保对外投资的真实合规性,引导和推动海外投资长期健康发展。二是外汇监管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对虚假的对外投资行为要严厉打击,对合规的对外投资行为要确保企业的正常投资经营活动,减小资本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三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创新外汇储备运用,保障企业的购汇需求,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着力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四)做好重点应对预案,巩固对外贸易良好势头
美国经济政策对全球以及我国贸易、金融、财税等诸多领域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建议未来密切跟踪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推进对外贸易与投资稳步发展。一是培育货物贸易新的增长点,将智能家电、智能手机、高铁机车、核电进组等高端产品作为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重点产品,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创新补贴等措施进行大力扶植。二是鼓励重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重视新型外贸产业联盟等新模式作用,构建新型“内外贸一体化”体系,培育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支持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三是鼓励部分行业向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等海外转移,适度减少双边的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