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4 09:11:57 来源:惠州时报

罗浮山水泥集团坚持创新走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路子

  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几名巡检工人,机器的启动、关闭都在中控室操作。这是惠州市罗浮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浮山水泥集团”)旗下博罗县园洲罗浮山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园洲水泥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生产场景。罗浮山水泥集团坚持将创新贯穿于生产、管理等方面,助推传统高耗能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技术创新

  从劳动密集型转型自动化生产

  记者日前走访园洲水泥公司看到,几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机器在飞速运转,却不见工人的身影。“现在,生产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化,用工自然就少了。”该公司副总经理陈伦强说,生产线的控制都在中控室里,每一班只有五六名工人在生产车间巡检。

  园洲水泥公司制成车间副主任徐俊前是罗浮山水泥集团的老员工。他从1986年起在博罗县水泥二厂上班,1998年,博罗水泥二厂被承包经营后,徐俊前继续留任车间主任。至今,他已投身水泥生产行业31年。他说,立窑时期,厂里有近千人,投料、装运、包装等环节都离不开人,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现在大不一样了。”罗浮山水泥集团董事长、总裁吴国强说,以前,一个年产40万吨的水泥厂需要近千名工人;如今,年产260万吨的水泥企业只需130多人,而且能耗较低,环保效率提升,生产线成本大幅下降。

  罗浮山水泥集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变革、创新。上述变化就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年产能达1000万吨

  1998年,时年36岁的吴国强承包经营博罗县水泥二厂,创办惠州市罗浮山水泥有限公司和博罗县罗浮山水泥有限公司,这是罗浮山水泥集团的前身。

  “企业的生产设备相对滞后,是产能上不去的症结所在。”承包经营后,吴国强和团队一起把脉分析企业遇到的困境,一场针对企业的创新、改革由此拉开序幕。承包经营后,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将水泥生产线从承包前的年产仅36万吨改造成2002年时的年产80万吨。

  “水泥产业是高耗能产业,降低耗能、实现绿色发展才能长久。”在成绩面前,罗浮山水泥集团没有满足于现状。吴国强说,作为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只有创新发展,实现科技、环保等方面融合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要降低能耗,实现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改造技术必不可少。从2003年起,公司逐步转型升级,由立窑工艺向旋窑工艺转型,淘汰落后的6条立窑生产线。仅在2003年,公司就投资1.1亿元在博罗县泰美镇建设年产100万吨的旋窑水泥粉磨站,是当时广东省第三个年产100万吨的粉磨站,具有质量好、电耗低、环保型、大量消化工业废渣、消耗小等优点。

  在这场创新发展的博弈中,罗浮山水泥集团既重视技改,又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经过不断革新,如今,罗浮山水泥集团采用国内先进成熟的技术进行生产,大量使用脱硫石膏粉、铁合金炉渣等工业废渣,掺入量超30%,节约了资源,消化了大量的工业废渣,形成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

  经过20年发展,罗浮山水泥集团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拥有园洲、潼湖、泰美、公庄、新圩等5个水泥生产基地,是全国纯水泥粉磨站产能最大的企业集团。

  管理创新

  实施对标管理加强考核评比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

  精益管理是罗浮山水泥集团管理模式的核心。近年来,该集团以学标杆为切入点,以对标管理和8S管理为载体,全面推行精益管理。2011年起,集团总部及下属5间水泥厂组成的检查团分为生产组、财务组、化验组、供销组、行政组,实施“对标管理”考核评分制度,对各厂生产、财务、化验等方面按月、按季度进行考核与评比。

  “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接下来得改进。”“他们厂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比我们更细、更严格,值得我们学习。”……日前,罗浮山水泥集团2017年第一季对标管理的评比落下帷幕,各企业、各组的对标热情持续发酵,大家都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对标管理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无论是生产、销售、化验室、财务,还是行政管理,都按标准、按制度进行。”徐俊前说,这种具体化、标准化的管理,比以前的粗放式管理更高效更科学。

  吴国强说:“对标管理是为生产基地、为员工树立标杆,让大家向标杆看齐,通过学习和努力,争取达到甚至超过标杆。”

  组织员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8S管理是以提高效率、竞争力为核心的一种多元化管理模式,涉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等8方面,是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的升级版。8S管理模式使生产现场更优化,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明亮的工作环境,有助消除安全隐患,节约成本和时间。

  精细管理方面,该集团还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在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不时能看到员工在宿舍、阅览室阅读传统经典著作的身影。近年来,集团对员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每位员工发一本《弟子规》及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工作的书籍,每月还邀请老师组织员工集中学习。陈伦强说,学习传统文化后,大家更团结了,生产氛围更好了。

  精细化的管理,为公司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话

  工匠精神就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记者:罗浮山水泥集团成立20年,而你毕业后一直与水泥生产打交道,至今已有30多年。是什么力量让你坚守到现在?

  吴国强:说实话,学习机械专业的我被分配到水泥厂之前,期待能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然而,到了车间,一摸机械,我就开始进入角色。随着工作的深入,就慢慢爱上了这个行业。我的青春奉献在这里,汗水流在这里,就更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了。

  记者:你是从生产一线、技术一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能不能结合你的经历谈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以及工匠精神对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吴国强:我们刚进工厂时,基本上每天都在车间琢磨生产机械,每天到晚上10点、11点才回宿舍,周末也常常窝在车间里讨论。我想,不管什么时候,认真钻研、精益求精,都是一个“匠人”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第二要素是技艺过硬,第三要素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最重要的要素是敬业守信、责任担当。在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最大程度地去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一名出色的“罗浮山水泥匠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它将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工匠精神,就是在现有的精湛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

  记者:在发展的同时,罗浮山水泥集团还不断投身公益事业。你觉得企业应该怎样履行社会责任?

  吴国强:做企业不仅要赚钱,还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罗浮山水泥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发展。1998年到2016年,集团为公益事业捐款超过2300万元。

  记者:集团有什么发展愿景?

  吴国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降低能耗、稳定质量和加强管理,把水泥生产这一主业做好。同时,继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拉长企业产业链,推动企业再上新台阶。
 

    罗浮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 强(中)与员工一起研究企业课题。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罗浮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 强(中)与员工一起研究企业课题

工人在生产车间维护保养机器设备。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工人在生产车间维护保养机器设备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