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08:55:56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新华社质疑“大企业排污特权”多少水泥厂会中招?

  【水泥人网】头顶光环、任性排污的大企业并非个例。水泥企业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肯定也会得到诸多照顾。

  曾几何时,以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工等为代表的“五小企业”是一些地方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小、散、乱”企业被大量关停,一些头顶光环、荣誉等身的大企业却频频任性排污,呈现出“大、特、污”状,其形张狂,危害尤甚。

  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显示,除5个省份公开资料不全外,有20多个省份曝出大企业排污问题,上百家大企业被点名,其中不乏环保先进企业、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大企业排污特权”有哪些表现?

  ——“大而无惧”,明目张胆,污染严重。

  与小企业偷偷摸摸、小打小闹相比,大企业排污有的明目张胆。

  ——“大而不律”,长期排污,影响恶劣。

  大企业本应自律,但一些企业扛着“央管”“省属”“地方龙头”等名头无视地方环保监管,百姓深恶痛绝。

  ——“大而难查”,屡查屡犯,地方保护。

  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湖南督察时指出,某些地方龙头企业长期超标排放,但地方政府竟出具文件称,多年在线监测表明企业污染物能达标排放。

  不做环保表率,反成排污“先锋”,在中央重拳治污背景下,一些大企业缘何成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坏典型”?

  一是一些地方患有“大企业依赖症”。

  “大企业排污特权”,固然有企业的问题,但病根是少数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

  大企业往往是利税大户,是地方财政“摇钱树”,关乎地方官员政绩。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明文限制环保部门对重点企业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原则上首次不予处罚”。当重点监管对象变成重点保护对象,查处自然难以谈起。

  二是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患有“监管近视症”。

  有的“大企业排污特权”背后潜藏着权钱交易黑幕。有的环保部门利用手中职权,把环评当成敛财手段。

  三是一些大企业患有“成本焦虑症”。

  一些企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力,有的甚至靠政府补贴度日,产生“成本焦虑症”。一些所谓的大企业所处行业产能过剩,为节省成本,不惜牺牲环境违法排污。

  地方政府袒护纵容,监管人员权钱交易,甚至与企业沆瀣一气,监管失责,监守失控,影响不可小觑。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审计制度体系,把对领导干部的审计从“审钱”延伸到“审天审地审空气”,让环保生态成为悬在各级干部和企业头上的一柄利剑。

文字节选自:新华社半月谈

  近几年水泥行业寡头格局已经形成,行业内大面积错峰停产将是常态,而一部分先知先觉的水泥企业却把目光投到砂石骨料与混凝土行业。独创的“五位一体”的生产模式,邢台中联建材示范园2018年再投资7.5亿元(总投资12.5亿),通过水泥人网平台报名的前100名企事业单位于6月28日可免费参观学习,让您明白如何规避发展砂石骨料与混凝土行业的“陷阱”,建立水泥生产中的智能化、低能耗、高效率的一体化“智慧工厂”。

  联系人:

  张兰:18910037609

  马晓霞:18910037639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