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 17:20:00 来源:互联网

“两材”合并协同业务 中报负债率显著下降

  受2018年上半年水泥售价的显着提升,作为中国建材(03323-HK)收入体量最大的板块,水泥业务在中期业绩报告期内拉动集团整体毛利率;而受益于“两材”合并后的业务整合,集团的新材料业务保持平稳增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同时,合并之后的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已在中期报告中显示,集团的资产负债情况开始得到改善。

  水泥基本面整体向好,财务费用压力得以缓解

  8月24日晚间,中国建材(03323-HK发布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根据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952.28亿,同比增长22.0%;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人民币 38.12 亿元,同比增长 159.8%。每股基本收益0.452元,同比增长159.8%。

  中国建材表示,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水泥的价格在上半年有所上升,提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据悉,业绩期内集团产能主要所在的区域(华东、西南、华北地区)水泥价格在2018年1月至5月均价分别同比提升每吨119 元、83 元、43 元。具体来看,集团旗下的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材水泥、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各公司的水泥售价分别同比提升 73.1、97.8、56.7、46.3、87.3、102.8、15.7、28.2 元/吨。由于水泥基本面整体向好,尽管水泥业务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集团整体毛利显着提升,较去年同期增长49.07%。

  除了水泥业务外,集团的新材料业务(石膏、玻璃纤维及风机叶片)整体增长平稳,其中,石膏板销量8.6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玻璃纤维销量115万吨,同比增长17.9%;而风机叶片销量2025兆瓦,同比下降20.8%。新材料业绩的表现主要受益于产品的提价和销售量的提升。

  在市场担忧的资产负债方面,根据中国建材公布的中期数据来看,集团公司销售及分销成本同比增加 13.16%,此增速慢于收入增速;2018年中期负债率为72.18%,较2017年年末下降3.22%,说明集团的财务费用压力出现逐步缓解的迹象。债务高企的原因主要是在2011年至2013年年间集团开展大规模的收购。今年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合并之后,合并后上市的中国建材资产负债表开始优化。

  “两材”产能合并,多项业务达行业之最

  2016 年 8 月,中国建材股份按照换股比例1:0.85 吸收合并中国中材集团,而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无偿划转进入新的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2018年5月,中国建材 H 股正式上市交易,“两材”合并顺利完成。合并前,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是中国建筑材料领域绝对的龙头企业集团;合并后中国建材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两材”的重组整合,得益于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为扭转企业经营困局,提升生产集中度,在2016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 号)出台,明确提出“支持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整合产权或经营权”。在此背景下,国资委宣布批准中国建材股份以吸收及换股方式与中材股份实施合并。中国建材股份将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根据合并协议拟发行的中国建材股份H 股在联交所上市及准许买卖;中材股份将从联交所退市及注销登记。换股后,中材股份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和业务将由中国建材股份承接与承继。

  合并前,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旗下拥有8家大型水泥企业,覆盖全国六大水泥区域市场,其中,按照水泥产能规模排位,中国建材第一,中材集团第四。按照公开资料显示,合并之后,中国建材水泥产能达5.22亿吨,远超海螺水泥的3.35亿吨;熟料产能能超过3.6亿吨,占全国总产能20%;公司水泥产能达5.22亿吨,规模冠绝行业(远超海螺水泥的3.35亿吨);熟料产能能超过3.6亿吨,占全国总产能20%。从整体上讲,合并除了能显现集团的规模和产能优势外,还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负债状况。

  对下半年展望,中国建材表示,由于传统的消费旺季将至,预计下半年水泥行情将维持稳定向好的态势;重组整合方面,深度开展业务整合,力争尽快完成业务板块重组整合;加强内部协同,共同向生产管理高端服务方向迈进;优化经营管理,制定统一的经营方针,增强主业竞争优势;发挥重组协同效应,创造1+1大于2的效益。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