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 09:03:53 来源:水泥人网

“价格战”!“消耗战”!水泥行业“大洗牌”开始了!

  
       水泥人网通讯员消息:近期重庆某全能水泥厂被要求停窑减产,原因是价格太低影响税收,企业被迫将熟料价格上调了5元/吨。

  据水泥人网了解,近期长三角地区降价出现停顿。主因下游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伤害”。

  据贸易商反馈:当地需求除重大项目外,各地混凝土公司方量均在在200方~1000方左右。大型中转库水泥出库量在800~1200吨左右。绝大多数混凝土企业目前的出货量约在此前的25%左右,下雨天几乎没有量。

  区域内常见外来品牌华新水泥的主要的战场是武汉,现在停了几条线,预计7月中旬开窑,目前仅供重点项目,没有跟跌。

  东方希望P.O42.5R水泥针对泰州地区装车价报268元/吨,与此前报价基本持平。

  江西亚东水泥P.O42.5发江苏区域240元/吨,发浙江230元/吨。(一千多吨船运费35左右),浙江市场目前P.O42.5报价270~280元/吨出库。

  江苏沿江地区,目前只有磊达P.O42.5出库241元/吨装船,装车255元/吨向外围发货,相反却对其核心市场东台地区报价相对较高。

  杨湾海螺P.O42.5装车价低于270元/吨;盘景与海螺P.O42.5装船价240~245元/吨,金峰水泥装船外发245-250元/吨(返点5元)。

  6月份下旬以来,国内多地开始进入雨季,水泥行业也迎来传统的销售淡季,这进一步加剧了水泥价格下行的压力,一些地区水泥价格已跌破成本线。

供需矛盾才是水泥行业的硬伤

  业内人士表示,下游需求较差只是影响水泥价格的一个因素,供需矛盾才是影响市场趋势的主因。目前水泥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与逐年减少的需求呈“反比”。产能逐步扩大持续处于平台期;而下游需求却毫无起色,持续低迷。

  水泥行业当下的“肉搏战”未见得是坏事,要么解决供给产能过剩的痛,要么解决需求的疲软。但是地产、基建都已经严重过剩,同时地方债危机四伏。所以即使想建,地方政府也无钱可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想在需求端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那剩下的只有从供给端发力,要么通过价格战的厮杀,倒逼一部分企业退出,要么像前几年形成几个大的统销平台,用“垄断思维”来赚钱。

价格战越惨烈,行业洗盘时间就越短

  上述行业人士对水泥人网表示,把拳头攥紧是为了更有力的还击,深深蹲下是为了高高跳起。现在的水泥行业正处于一轮“大洗牌”中。这几年是整个行业的“阵痛期”,各区域频频爆发的“价格战”,“淘汰战”令一部分企业叫苦不迭。一部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被淘汰的情况。水泥属于大宗商品,不是靠技术壁垒生存的行业, 要想企业生存的好,市场供需平衡是关键,所以这一轮的市场“洗牌”在所难免,洗牌的激烈程度直接决定行业“阵痛期”的时间。

  如前几年兴起的网约车,滴滴、优步、快滴等拼补贴、拼价格,当竞争对手在“价格战”中举白旗时,滴滴反而加大了收购并购步伐,形成一家独大的行业垄断地位。

“消耗战”是优秀企业的机会

  水泥行业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与网约车行业类似的“消耗战”,消耗的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本”和“技术”。

  从目前的行业趋势来看,为了“续命”各大水泥企业纷纷在成本控制上发力,整个水泥行业对高效率的装备、技术需求较大,同时也推动高效率装备、技术行业的发展,给一些优秀的供应商以机会。但是对那些“滥竽充数”的供应商来说,无疑是遇到了灭顶之灾。

  某企业负责人对水泥人网表示:我们希望价格战打得再狠一些,暴风雨再猛烈一些,让那些混水摸鱼的供应商尽快被淘汰,还整个行业以清明。部分企业靠着高仿、假冒、复制优秀供应商的技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迹于水泥行业。不仅对花心血,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的优秀供应商的声誉造成影响,对设备技术本身也造成了冲击。

传统思维过时,错峰生产救不了水泥行业

  相关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很多区域将错峰生产常态化,水泥企业也开始根据库存情况主动自律停窑。甚至有区域企业期待通过控制库存量来达到复价的目的。

  但是如今的水泥行业更趋于市场化了,“打打停停,停停涨涨”的旧模式已经不再适宜。价格战呈白热化、停窑限产半年以上、调价函发了无数份,但是效果甚微,流通领域水泥价格仍处近五年最低位,且连续创造新低纪录。

  降价如狮王狩猎,持续降下去会有一些企业被“吃”掉。跑得快的企业,会笑到最后。即便不能跑赢狮子,在价格战中亏本经营,但只要坚持跑,不停下,跑赢了竞争对手,就能如滴滴一样笑到最后,然后取消补贴,提高起步价。

打造第三产业可行否?

  传统水泥生产“粗笨苦累”,没什么“精细化”可言。导致整个行业都没有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从目前的情形来看,部分企业在做的“第三产业”,虽是一条就近可达的路,却也是条无限“烧钱”的路。

  水泥行业属于资源型产业,除了“家里有矿”,其他几乎一无所长。所以想靠第三产打造一片新天地,可能性极低。所以留给水泥企业唯一的路,就是在本行业内精耕细作,降本增效,扛过行业的“阵痛期”,当行业供需平衡的时候,也是水泥企业的春天到来。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